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的名单(1984年7月)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4:17:40  浏览:867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的名单(1984年7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的名单(1984年7月)

(1984年7月7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一、任命芮杏文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
免去李锡铭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职务。
二、任命钱永昌为交通部部长。
免去李清的交通部部长职务。
三、任命杨泰芳为邮电部部长。
免去文敏生的邮电部部长职务。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电话开通使用工作的通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电话开通使用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厅〔2011〕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自2009年12月在全国统一开通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电话“12350”(以下简称举报投诉电话)以来,各地高度重视,把开通使用举报投诉电话作为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监督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纳入安全监管监察工作体系,通过接听受理群众举报,发现了一批重大安全隐患,查处了一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为强化执法监督、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开通举报投诉电话,设置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但是,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举报投诉电话的开通使用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省(区、市)尚未开通使用;已经开通使用的,也存在宣传不够、运转流程较慢、制度不完善、奖励政策落实不到位、接听受理不够规范等问题。为进一步发挥举报投诉电话的功能作用,扩展群众参与、社会监督渠道,建立打非治违长效机制,现就进一步加强举报投诉电话开通使用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明确指出:“鼓励职工监督举报各类安全隐患,对举报者予以奖励。有关部门和地方要进一步畅通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1〕11号)也强调指出:“强化社会监督。建立非法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依法落实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对媒体和群众举报的各类非法违法行为要及时查处,兑现奖励”。开通举报投诉电话,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要求的客观需要,是畅通群众参与、社会监督渠道并使之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是加大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打击和震慑力度,健全和完善新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的有力举措。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举报投诉电话的开通使用工作,使举报投诉电话成为依靠群众、面向社会、强化监管、打非治违的有力武器。
  二、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工作机制。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调整充实人员,明确专人负责受理、转办、督办、反馈和统计汇总举报投诉电话工作,切实做到专门受理、专人办理。要切实加强对举报受理人员的培训,把受理人员纳入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培训计划,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不断提高受理和处置工作水平。要努力规范举报投诉电话的装配与开通,举报投诉电话原则上开通至市(地)一级,有条件的也可以开通到县一级。凡开通举报电话的省(区、市),要按照属地监管、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举报投诉信息系统,实现自动记录、分类和控制,尽量避免重复举报,切实提高举报投诉电话的使用效率和质量。
  三、严格落实责任,认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事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在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制定有关工作标准,明确和规范群众举报投诉受理、转办、回复、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一是要坚持做到24小时开通,专人盯守,确保及时接听、准确记录、限期答复。二是要规范受理工作流程。在接到群众举报投诉后,要及时转交专职办理部门,专职办理部门要根据举报投诉的内容、性质,协调联合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办理,在规定时间内限期办结,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回复给举报投诉人,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三是要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任何人都不得将举报人信息透露给相关企业和当事人。对人为造成失密、泄密、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一经发现,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四是要把管理举报投诉与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统一起来,对查证属实的举报事项,要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依法依规作出严肃处理。五是要认真落实举报奖励政策,对于群众实名举报并经查属实的,要依据有关规定给予适当奖励。
  四、努力扩大举报投诉电话的社会影响。要通过各种形式,切实加强对举报投诉电话的社会宣传,全国所有安监执法车辆上必须标示“12350”举报投诉电话号码,使“12350”成为全社会、各企业周知的特服电话。要把宣传“12350”与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设立“12350”受理咨询日,充分展示举报投诉电话的权威性、有效性。要把加强举报投诉电话开通使用工作与构建为民、务实、清廉的安监机构密切结合起来,努力把举报投诉电话塑造为全国安全监管部门的品牌形象。
  五、认真做好群众举报信息的分析整理。通过认真整理群众举报信息,掌握事故隐患及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堵塞漏洞,避免同类事故反复发生,不断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青岛市企业职工教育条例

山东省青岛市人大常委会


青岛市企业职工教育条例

(1995年9月22日青岛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1995年10月12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 1995年10月12日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施行 根据1997年8月16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的1997年5月23日青岛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青岛市城市私有房屋管理办法》等十一件地方性法规行政处罚条款的决定修正 1997年8月16日重新公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企业职工教育工作,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职工教育,是指为开发和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能力,适应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职工进行的政治、文化、技术、业务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第三条 青岛市经济委员会及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以下简称经济管理部门)负责会同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实施职工教育的管理工作。各行业管理部门应结合各自特点,对企业职工教育进行指导。
  第四条 企业是职工教育的主体,负责本企业职工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工教育职责。
  第五条 职工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一)政治理论、职业道德教育;
  (二)按岗位规范进行的专业技术、工作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培训以及适应性的培训;
  (三)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的继续教育;
  (四)对企业富余职工进行的转岗培训;
  (五)根据需要对职工进行的高等、中等学历教育。
  第六条 职工教育应当坚持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为中心,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企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企业职工教育应当把贯彻政府指导、企业自主,突出技能的培养,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原则,贯穿于职工从业的全过程。鼓励职工岗位自学成才。
  第七条 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应会同劳动、人事等有关部门编制职工教育发展规划,报同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并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第八条 各级工会组织应当参与职工教育的组织工作,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利,督促职工履行学习义务。
  第二章 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第九条 企业拥有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组织实施职工教育的自主权。企业负有对职工教育提供必要条件的责任和义务。
  第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本地区、本行业的职工教育发展规划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建立岗位培训制度,对职工实行先培训后上岗。
  第十二条 企业对取得技术等级证书并从事相应工作的职工,应当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支持和鼓励职工在实践中自学成才,一专多能。
  第十四条 企业有权拒绝派员参加有关部门和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举办的培训。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与经单位批准脱产半年以上或半脱产一年以上学习的职工订立书面协议。协议中应当载明职工学习结束后为本单位服务的年限、双方违反协议应当承担的责任等内容。
  第十六条 企业职工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第三章 职工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七条 职工有根据岗位工作需要参加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八条 职工享有以下权利:
  (一)新就业职工有权参加从业所必需的基本劳动技能的岗前培训;
  (二)未获得本岗位资格证书的职工,有权要求参加资格性岗位培训;
  (三)因工作需要转换岗位的职工,有权要求参加转岗培训;
  (四)职工有权参加业余自费的培训和学历教育;
  (五)职工经批准参加脱产培训期间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工资、福利等待遇。
  第十九条 职工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国家有关职工教育的规定,服从所在单位的培训安排;
  (二)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参加不脱产的培训和学习时,不应影响本职工作;
  (四)保守通过培训获取的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
  第四章 机构与师资
  第二十条 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区及行业应当设置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承担本地区或本行业相应的职工培训任务。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规模及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确定职工教育机构,按规定配备教学场所、设施和教学人员。
  第二十二条 企业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承担本单位职工教育任务的,可与所在地职工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办学或委托有关单位代培。
  第二十三条 企业职工培训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二十四条 企业举办职工学校,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审批,并报当地经济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社会力量举办职工教育,应当符合社会力量办学的有关规定,并向当地经济管理部门备案。其中,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工人技术等级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须经人事或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二十六条 职工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当具有与岗位职务相适应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管理知识和教学能力:
  (一)从事职工高等、中等教育的教师,应当分别具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并具备与其担负的教学任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二)从事岗位资格培训、继续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和其他业务培训的教师应当具有与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
  第二十七条 企业内从事职工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其职称评聘、工资、奖金、福利等应当与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国家另有规定的,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五章 经 费
  第二十八条 市及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国民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职工教育。
  第二十九条 举办职工高等、中等专业学校所需经费,由举办单位自筹解决。
  经单位批准参加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以及参加政府有关部门按本条例规定集中举办的专业技术和岗位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所在企业教育经费中列支。
  第三十条 企业应当按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点五至百分之二点五的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当年的节余部分,可连年结转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一条 新建生产经营项目,应根据需要在项目预算中确定一定数额的培训经费,用于该项目的职工教育。
  第三十二条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列支范围:
  (一)岗前和转岗培训;
  (二)适应性培训;
  (三)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
  (四)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五)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
  (六)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
  (七)职工教育管理及奖励费用;
  (八)本条例规定的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超出前款规定范围的费用,不得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第三十三条 经单位批准或按国家和省、市规定必须到本单位之外接受培训的职工,与培训有关的费用由职工所在单位按规定承担。
  第三十四条 市及各县级市、区经济管理部门应当按规定做好职工教育基金的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职工教育基金的来源为:
  (一)同级人民政府从国民教育经费中拨付的部分;
  (二)企业按规定比例上缴的部分;
  (三)国内外团体、个人的捐助或捐赠等。
  职工教育基金的收缴、使用和管理办法,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五条 职工教育收费办法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经济管理等部门制定并公布执行。
  第三十六条 举办职工教育的部门或单位收取学费,应当向物价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对超出规定收费标准的,送培单位或个人有权拒绝支付。
  第六章 教学管理
  第三十七条 市及各县级市、区经济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教育、劳动、人事等行政管理部门做好职工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保证职工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实施,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十八条 职工教育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严格考核制度,保证教学质量。
  第三十九条 在职职工每年接受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十个工作日,每三年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内的培训时间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
  新就业职工上岗前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富余职工转岗培训的时间,根据专业需要,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职工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应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企业职工适应性培训,由企业自主确定。
  工人技术等级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工人岗前及转岗培训,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按《工人考核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由人事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考核。企业管理人员的岗位资格培训,由经济管理部门管理、考核。国家另有规定的其他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七章 奖 惩
  第四十二条 对执行本条例,在职工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予以表彰或奖励。
  第四十三条 对岗位自学成才或业余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职工,由所在单位给予奖励。
  第四十四条 企业职工无故不参加规定的培训的,所在单位可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处理。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制定和实施职工教育规划、计划的;
  (二)侵犯职工接受教育培训权利的;
  (三)不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
  (四)侵占、挪用职工培训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的;
  (五)不按规定提取、使用、上缴职工教育经费的。
  第四十六条 未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举办学历教育、岗位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继续教育等并发放证书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收回证书、没收违法所得;给受训人员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赔偿。
  第四十七条 承担职工教育任务的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处以二千元以下罚款,直至取消其办学资格的处理;给受训人员、委培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一)教学管理混乱,培训质量低劣的;
  (二)损害职工受培训的权利,情节严重的;
  (三)挪用、截留学杂费的。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规定的处罚,由教育、经济管理、劳动、人事等行政管理部门按各自的职责权限执行。
  第四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条 职工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事业单位及中央、省属驻青企业的职工教育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